2021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市场格局逐渐清晰。数据显示,2018年行业龙头宁德和比亚迪的装机量分别占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总装机量的41%和20%,已经占了江山的大部分,前10名中剩下的8家公司都排在第二梯队,它们的装机量与前两者相差较大。
按照2018年装机量排名,这8家公司分别是国轩高新、力神, 孚能科技、比克电池、亿纬锂能、国能电池、中航锂电和卡耐新能源。国轩高新2018年装机3.09GWh,卡耐新能源装机0.64GWh,第二梯队没有绝对优势公司。
动力锂离子电池仍在快速发展变化,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形成双寡头局面,部分车企已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牢牢捆绑。与此同时,三星、LG等外资电池企业也加大了在华投资建设力度。在前后夹击下,中国动力锂离子电池第二梯队的出路何在?
下游不买账
第二梯队8家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的产量利用率在6%至34%之间。
生产过剩是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的老大难问题。行业第二梯队的公司更为突出。
数据显示,2018年,宁德时代的生产利用率为76%,比亚迪为54%。第二梯队8家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的产量利用率在6%至34%之间,大部分利用率在10%以上。生产过剩形势严峻。
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几年过度投资,另一方面与补贴政策收紧、公司技术实力差有关。
国内很多动力锂离子电池产品在技术上不达标,靠低端生产和政府锂离子电池政策补贴在前期生存。随着新补贴政策对电池能量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技术能力较弱的电池公司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厂商的需求,也无法获得汽车企业的订单,因此产线在很大程度上被放弃。国内汽车厂商只能在宁德时报、比亚迪,等少数几家电池公司之间争夺订单,导致两家公司占据主导地位。
技术落后的公司不仅要承担闲置产线,的损失,还要面临整个低端产线被淘汰的危险。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曾在2017年表示,目前电池厂建设的产量,随着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两到三年后将是一堆废铁。
因此,就第二梯队的动力厂商而言,技术因素可能是未来弯道超车最强大的力量。犹大锂电
从嘴里钻出来
国家计划在2020年全面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这可能会影响公司对电池路线的选择。长期以来,动力锂离子电池领域存在多条并行的技术路线,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来自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的路线之争。
磷酸铁锂能量密度低,使用寿命长,化学性质稳定,安全性能高。然而,三元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高,但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这两条技术路线各有千秋。
目前,锂离子电池和磷酸铁锂在三元应用广泛,但由于国家政策对高能量密度的补贴,三元的锂离子电池逐渐取代磷酸铁锂电池成为主流,尤其是在乘用车中,占比高达90%,而磷酸铁锂电池更多应用于新能源公交车。
技术路线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其未来走向关系到采用相关路线的电池厂商的命运,可能成为第二梯队厂商弯道超车的突破口。
比亚迪曾经是中国磷酸铁锂电池的领导者,但从2016年开始,其新能源乘用车开始匹配三元锂离子电池,只有公交车还在使用磷酸铁锂。其新品也更倾向于三元锂离子电池。而排名第三的国轩高新,却坚持磷酸铁锂路线,致力于不断提升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甚至被视为开倒车。
在电池形态方面,方形、圆柱形、软包三种包装形式不断在玩游戏。不同的厂家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前三大方形电池加工公司是宁德时报、比亚迪、国轩高新;软包电池加工公司排名前三的是孚能科技、国能电池、卡耐新能源;圆柱电池加工公司排名前三的是比克电池、力神和国轩高新。
数据显示,从2018年动力锂离子电池装机量来看,方形电池占据主流,达到74%,圆柱形和软包电池分别占12%和13%。其中,柔性电池的快速崛起值得关注。2018年软包动力锂离子电池装机达到7.55GWh,同比增长60.73%。
软包电池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密度高,满足了当前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痛点。因此其未来的实力和潜力值得期待,未来厂商采用软包路线发展的可能性更大。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未来发展仍然充满变数。国家计划在2020年全面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这可能会影响公司对电池路线的选择。此外,石墨烯电池的发展有望突破。未来哪条路线会赢还不确定。对于想要破局的第二梯队来说,如果下注成功,未来赢家的数量可能会大大增加。
未来一两年,几乎所有一二线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都将有扩张计划。虽然目前大部分生产利用率只有10%以上,但第二梯队的电池厂商正在为下一步的扩张做准备。
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更大的生产规模往往意味着更低的成本,在与汽车制造商谈判时更有信心。没有增持投资,更容易被淘汰。
未来一两年,几乎所有一二线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都有扩张计划,其中一些相当激进。孚能科技目前生产约5千兆瓦时,并计划扩大到40千兆瓦时;到2020年;李绅计划从2018年的14千兆瓦时扩大到2020年的30千兆瓦时。此外,在2018-2020年期间,国轩高新计划将其产量从20千兆瓦时扩大到30千兆瓦时,亿纬计划将其锂能源从9千兆瓦时扩大到13千兆瓦时,比克从12千兆瓦时扩大到15千兆瓦时,万向从6千兆瓦时扩大到12千兆瓦时。
从如此激烈的扩张中可以预见,动力锂离子电池这一品类将在未来两年迎来更加猛烈的洗牌。然而,外资的参与将加剧激烈的竞争。2018年,三星, LG等外资电池厂商将卷土重来,加大在华投资建设。根据瑞银,的研究报告,松下和LG的电池成本比宁德,更有优势,也领先于国内许多电池制造商。
如果2020年取消国内对锂离子电池的补贴,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厂商将不得不大幅削减成本,以应对来自韩, 日厂商的竞争,有人认为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没有补贴就有市场竞争力,必须至少降低40%的成本,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