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机电池电池需要激活,但这不是用户应该做的,而是锂离子电池厂商应该做的。为什么呢?因为锂离子电池出厂前要经过以下过程:
锂离子电池外壳填充电解液密封成型,即恒压充电,然后放电,使电极充分浸泡在电解液中,充分活化,直至容量达到要求。这就是激活过程——容量划分,即检测电池的容量,选择不同性能(容量)的电池对电池进行分类归类。容量匹配等。以这种方式生产的锂离子电池已经在用户手中被激活。常用的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也是在活化后制造的。一些电池的激活过程需要电池处于打开状态,然后在激活后密封。这个过程只能由锂离子电池芯制造商来完成。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电池厂交付的电池到达用户手中时,时间有时很长,从一个月到六个月不等。此时,由于电池的电极材料会钝化,厂家建议首次使用的电池应充满电并放电35次,以消除电极材料的钝化,达到最大容量。
在2001年发布的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锂离子电池三项国家标准中,首次容量测试明确规定电池可以深度充放电五次,一次符合规定即可停止实验,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那么也可以称之为第二次激活,用户第一次使用的新电池要尽可能经历几次深度充放电循环。
这个问题与上述电池激活问题密切相关。我们假设工厂生产的电池在用户手上有电极钝化。为了激活电池,进行3次深度充电和深度放电循环。其实这个问题变成了深度充电是否意味着充电12小时。由于补充和涓流充电过程,可能需要5个小时左右才能达到完美的充满状态,但不需要12个小时,而锂离子电池由于其恒流恒压充电特性,深度充电时间也不是12个小时。
有些人会谈论锂离子电池。由于锂离子电池的电流在恒压阶段逐渐减小,当电流小到无穷大时,是真的深充吗?我曾经画过一条恒压阶段电流下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多次拟合,发现这条曲线可以通过1/x的函数逼近零电流。在实际检测中,由于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现象,这个零电流永远达不到。
以600毫安电池为例,如果截止电流设置为0.01安(即6毫安),其1C充电时间不超过150分钟,则截止电流设置为0.001安(即0.6毫安),其充电时间可能为10小时。由于仪器的精度原因,无法准确获取,但0.01C到0.001C的容量只有1.7mAh,用不到3/1000的容量换7个多小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充电方式,比如脉冲充电,使锂离子电池达到4.2V的极限电压,但完全没有切断最小电流判断阶段。一般150分钟后100%充满电。很多手机使用脉冲充电。